有规划 有成效 有期待 北京冬奥会处处彰显科技元素

今天上午,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奥运成果应用。北京冬奥组委科技部部长喻红表示,过去几年科技冬奥工作呈现出“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的特点。

据介绍,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后,科技部制定了科技冬奥的行动计划。北京冬奥组委根据赛事举办的实际需求,制定了科技冬奥实施方案。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研讨,明确科技冬奥密切联系城市发展的目标;河北省科技厅促进项目落地,服务区域发展。

场馆展示新技术

冬奥组委聚焦筹办和举办赛事的实际需求,实施方案包括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需求。一批新技术已经在今年的测试活动和测试赛中进行了应用测试,有力支持了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

具体来看,新技术首先被应用在场馆建设上。北京市区唯一新建的冬奥会场馆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四分之一;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喷射浇筑成型;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将国家体育场鸟巢建设成为数字、低碳、智能体育场馆。

此外,5G信号已覆盖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新应用场景提供必要的网络连接。

冬奥会的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室外项目需要十分精准的气象预报,以决定比赛的开赛时间。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今年2月的测试活动中,根据气象预报,对12场比赛、训练进行了赛程调整。

科技助力碳中和

绿色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通过张北柔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放量接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至40%。

此外,8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张家口赛区进行了测试,赛时将在延庆、张家口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将代替塑料制品为冬奥会提供相关服务;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

转播也有黑科技

转播是现代奥运会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5G的信号覆盖,北京冬奥会的转播也迎来新模式。其中云转播技术方面,在测试赛的基础上,赛时将与OBS合作,在“云顶滑雪场坡面障碍技巧”项目提供制作子弹时间。此外,8K高清转播车,在10月举行的短道速滑赛事进行了录制和转播,时长22小时。

为更好地落实防疫工作,4月的测试活动和10月的测试赛期间,各场馆利用远程遥控摄像系统实现媒体记者跨空间采访参赛选手。另据了解,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InfoAV),赛时将在传统的文字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新闻发布的音视频内容。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北京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 吴东 卓然 赵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