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今日迎来倒计时100天 赛场无障碍设施建设即将收官

今天,北京冬残奥会迎来倒计时100天,从2019年底启动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也进入收官阶段。经过3年的整治提升,冬奥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9791个公共场所完成改造提升。

场馆无障碍设施满足赛事需要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基本和场馆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8个竞赛场馆和2个冬奥村的无障碍流线清晰顺畅,无障碍电梯、卫生间、厕位、客房、更衣室、坡道、座席等数量和比例均达到了赛事运行要求。

上个月在“冰立方”举行的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让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得到了充分检验。不管是场馆北侧的“之”字型无障碍通道、南北两侧看台区视野广阔的无障碍席位,还是明亮宽敞的卫生间、别有洞天的集装箱式更衣室,都给各国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

记者了解到,“冰立方”无障碍设施还在进行细节提升和完善工作。比如针对“相约北京”测试赛的反馈结果,工作人员正在完善无障碍标识系统,尤其是指路标识,希望让运动员可以独自找到无障碍路径参赛,为他们带来便利。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上周完成了全要素测试,其中一个场景就是检验运送残奥运动员流线,包括无障碍设施接驳是否方便。赛时,村内会有百辆班车服务运动员,其中40辆为福祉车,即拆除了座椅的无障碍车辆。交通场站已经设置了无障碍坡道,班车进站后,可将连通接板放置在坡道上,方便轮椅运动员上车。

除了场馆,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内,改造了9791个公共场所,冬奥服务保障的医疗、住宿、旅游、交通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并达到“软”服务全覆盖。

核心区整治整改点位超30万个

以往,许多无障碍设施解决了“有”的问题,但离“好”还有一定距离;解决了“点”的问题,却没有连成“线”。此次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设施不规范、不到位、不系统的问题。

市无障碍专班办介绍,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0.7万个,精心打造了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经过整治,城市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

针对“轮椅乘车难”问题,城区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改造公交站台1200个,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00余辆。公交集团正在逐步调整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确保年底前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到80%。轨道交通方面,全市将完成142部轮椅升降台和59部爬楼车的改造工作,让更多残疾人、老人可以独立出行。

“七小门店”因地制宜“无障碍”

小门店门口道路零高差,从步道到店内基本没有台阶;一体化坡道,解决了一排店铺的无障碍通行问题;无法修建坡道的门店则张贴服务提示标识和电话……看不出特别的改造之处,是王府井商业区无障碍改造最大的特点。

无障碍环境提升,不仅要扮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七小门店”是此次专项行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小餐馆、小网吧、小旅馆、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理发店、小便民店,其实都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也是残疾人、老人活动最多的场所。

全市专门出台了针对街边门店无障碍环境设计指引,由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基层残联等部门统一组织各社区责任规划师或专业机构,对每个门店的个问题,开展具有针对的设计,做到专人负责,一店一策。

通州区将玉桥街道作为“七小”改造试点,对于能设置固定坡道的商家,设置坡道实现多家门店共享。对于无法设置固定坡道的地方和商家,采用“软”服务的形式,由商家在外张贴带有电话号码的无障碍标识,居民需要帮助时可以提前打电话,店铺便将准备好的可移动式坡道搬出并提供相应帮助。

据统计,3年来,全市改造街边“七小”门店达到2.4万个。为了让残疾人、老人居住环境更加舒心,北京100个居住小区无障碍设施也进行了规范化整治,2.9万栋老旧住宅楼单元门口进行坡化、楼道内安装扶手,300多个老旧小区提供了爬楼机、无障碍巴士等上门服务。(记者 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