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打雷是吉或是凶?冬天打雷是什么征兆?
冬天打雷是吉或是凶?
冬天打雷没有好或者坏的说法,冬天打雷是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了当前的气候不稳定。很容易出现一些气温极低的寒潮,和大量降水降雪等恶劣的天气。寒冷的天气来的太迟,春天的时候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就会高一些。如果出现,势必会对农村生产带来影响,庄稼受到冻害之后,后期很难获得高产了。其实这正好来提醒我们做好防范,避免这些灾害的发生。
在农村人们把冬天打雷叫做“雷打冬”,因为很少出现,也就有了许多的农谚俗语。“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腊月打雷,遍地是贼”,甚至还有“腊月打雷动刀兵”的说法。通过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出来,都描述这冬天里打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预示着来年可能出现自然灾害和歉收的情况。
打雷的原理:
1、打雷的原理是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2、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了解了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室外避雷措施:
1、不要停留在高处或建(构)筑物顶部。
2、不要停留在小型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车库、车棚附近。
3、不要停留在铁门、铁棚栏、金属晒衣绳、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
4、应迅整躲入有防雷保护的建(构)筑内,或有金属壳体的各种车辆及船舶内。
5、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应立即双脚并拢下蹲,头部向前弯曲,降低自已的高度,以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因为雷电流经落雷点会沿着地面迅速向四周释放能量。此时,行走之中人的前脚下和后脚之间就可能因电位差不同,而在两步间产生一定的电压。
6、不要在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底下避雨。因为此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接触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各类铁塔就仿佛手握防雷装置引下线一样,就很可能会遭雷击。
7、不要在水边、露天游泳池、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雷,山区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岩下或者山洞中躲雨,但身体不要接触洞壁。
8、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在雷雨天气中有时能够起以引雷的作用。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电活动停止后再拾回。
9、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引下线、自来水管、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或者接触雷击和傍侧闪击。
10、不要在户外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滋波也会引雷。
冬天打雷是什么征兆?
在冬天里下雪是最正常不过了,上段时间里各地都迎来了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使得冬天的味道十足。不过在这其中发生了件比较奇怪的事情,一些地方里在下雪的同时居然打雷了。按说雷声是在惊蛰之后才会逐渐的出现,寒冬腊月里是不应该出现打雷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按照农村的说法,这将会发生一些奇怪反常的事情。
在农村人们给这个叫做“雷打冬”,因为很少出现,也就有了许多的农谚俗语。“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腊月打雷,遍地是贼”,甚至还有“腊月打雷动刀兵”的说法。通过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出来,都描述这冬天里打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预示着来年可能出现自然灾害和歉收的情况。
实际上一年四季打雷,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不是冬天里比较难以见到。如果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热空气势力比较强,当遭遇到强冷空气的时候,暖湿热的空气就会被迫抬升,造成对流加剧,因此就会出现“雷打冬”的现象。另外还有这样的说法,“冬天打雷雷打雪”,冬天打雷说明空气湿度比较大,这时候很容易造成雨雪的天气。
今年冬天的温度整体比较高,尽管大部分区域都已经降水降雪降温,但温度下降的并不是太多。现在已经处于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了,但一些地方却下起了雨。说明今年是暖冬,这时候如果遭遇一场冷空气,出现“雷打冬”的现象就很正常了。
在古代的讲究“天人感应”,认为打雷是不祥之兆,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因此才有了诸多的说法。其实,冬天里打雷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在云南因为受到海洋的暖湿空气的影响,冬天里也经常会出现打雷闪电的现象,当地人已经见多不怪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冬天打雷虽然是正常的现象,这也说明了当前的气候很不稳定。很容易出现一些气温极低的寒潮,和大量降水降雪等恶劣的天气。寒冷的天气来的太迟,春天的时候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就会高一些。如果出现,势必会对农村生产带来影响,庄稼受到冻害之后,后期很难获得高产了。其实这正好来提醒我们做好防范,避免这些灾害的发生。
其实这些年来随着大气候的转变,经常会出现暖冬的情况。冬季里不像过去那样寒冷,雨雪也少了许多,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事情。但大可不必过于的忧虑,现在的农业技术相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提升,自然会有应对的办法。